准确把握思政课的定位——与思政课教师同行交流

时间:2023-11-14     来源:8188cc威尼斯     阅读0
各位长期关注和支持“老夏说课”的朋友们,大家好!作为个人公众号,在全国思政类公众号中以一定的影响力,全凭各位同行的支持。最近,由于参加线下与同行们交流的机会多了一些,对一些支持者们发自内心的评价确实令我非常感动,其实我也只能将我个人这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经验也包括教训,以及个人对于如何讲好思政课的一些感悟与大家分享交流而已。大家对于公众号的支持和期待,也是促使我将这件事儿做下去、做好的动力。

回首看看最近的推文,的的确确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思考。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各地各高校在为参加第三届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所进行的磨课与练兵,也包括各地各学校相继开展的竞赛练兵活动,听的和看的课程也不在少数,其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前天应邀参加河南省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集体备课会,与河南省全省参加教育部展示活动的所有选手现场做了个交流。也是针对近一段时间以来备赛的教师选手们的困惑和焦虑谈了一些我个人的感受,反响还不错。这些教师是从众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中选拔出来的部分佼佼者,他们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竞赛有热情、有动力,当然也为此付出了很多,非常的不容易。其实,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的,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焦虑”就不太正常了。“焦虑”其实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产生这种焦虑的原因可能有:感到提交材料的时间相对不足;与往届竞赛的规则相比有变化;从公开的文件可读的信息量少。这就造成了即使是与这样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在关于如何讲好思政课在交流中还是发现还是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我在与其他省份备赛的思政课教师中应感受到的同样问题,更不要说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更大范围的思政课教师群体对于如何上好思政课的认知状况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其实,造成大家对上好思政课感到困惑的因素是多样的,但今天的推文只想讲一个小问题,就是如何把握好思政课的定位,也就是让思政课带有与其他课程或者非思政课教师讲不出来的味道,而不能把思政课专业化或把思政课讲成了通识课程,从而变更了思政课程的属性。我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新思想概论”)为例。
在我与一些思政课同行们在交流的过程有一些事例可以和大家分享交流:
第一,在讲授内容把握不住一个专题的重点究竟在哪里?比如,在“概论课”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专题中,究竟把什么内容作为“重点问题”,是考察一名教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的深度。既然选择了这一专题,就不能只就教材的内容进行编排。我所听过的一名教师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教学展示或汇报的重点,尽管老师准备的也比较充分、讲的也不错,但事实上并没有将这一专题的精髓反映出来。学习和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上一定要回归到“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党情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给我们党带来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考验、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挑战的大背景上来,这样才能讲清楚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大背景下,为什么突然将“党的建设”提升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真正讲清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对于理解新时代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果把讲的重心放在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具体问题上,使听的人无法感受到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我自己在讲授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对社会主义的反思——理论主题”、“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方法论——先破后立”和“对改革开放最大的贡献——解放思想”上,一般不会按照教材上所罗列的邓小平理论的十个方面的内容和意义意义的概括上。就像我们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时,“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讲了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和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们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但是如果在宣讲或教学中讲到这一部分时,重点就不应当是一条一条的罗列,而是要想清楚为什么列了这么多的内容,主要是要说明两件事:一是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变化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二是这些成绩和变化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结果。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还是希望能够认真地梳理,重点不是对于某一个观点的解读上。
第二,从竞赛选题题目上看把握不准所讲课程的属性。在高校所开设的几门思政课各有各的课程属性、各有各的课程要求。无论是日常的教学还是竞赛展示,不能让听的人产生“到底讲的是哪一门课”的迷惑。比如在“新思想概论”的展示中,有些教师以“粮食安全”“双碳”等内容为重点讲授内容,这种情况不排除在教学展示活动的第二阶段——抽题展示中。这两个具体的讲授内容分别对应的应当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生态文明思想”。最近应某高校教师如何讲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大专题进行辅导时,我是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仔仔细细、反反复复进行了深入学习,联想到平时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的教师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的时候,往往都是以类似于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具体某一领域的安全为主要内容,首先从课程题目上看更像是“形势与政策”课,使学习者无法深刻领会这一大专题的精髓。提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绝不是一般的几个观点的汇集,而应当上升到思想或理论的层面来思考。正像我们凡是讲到“思想”“理论”的时候,必须讲到的“理论主题”一样,一定要讲清楚“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大局”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处于“由大到强、将强未强”的大转折时期所面临的既有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也有新形势下的非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所做出的全面、系统的战略思考。而所有涉及到的具体领域国家安全的防范则是在这一总体思想的指导下的工作。不能把“指导思想”层面的高度与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做法等同起来。同样,不少教师一讲到“习近平生态文明”这一专题的时候,总是把讲的注意力放在了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施上,才会将类似于“双碳”讲得专比业课还专业课;或是泛泛地讲“两山理论”。我个人体会,从我们课程的属性出发,如果真的要讲“两山理论”,讲授的重点更应当是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辩证关系的论述及其认识上的高屋建瓴,最后用丰富的实践来证明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和指导实践的重大意义。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如果把讲授的内容放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可以试想一下,你的课与人文社会科学、甚至从事自然科学的教师将类似的问题有什么区别呢?从专业性的角度我们很有可能讲不过通识课。
第三,没有理解要讲清楚“新思想”中蕴含的方法论的意义。理论的价值不是在于解释世界而是在于改造世界。我们的“概论课”和“新思想概论”课,当然也包括“原理课”,从教材的编写的角度看,基本的逻辑关系大致上差不多,即“理论形成的背景与条件”——“理论的主题、内容与精髓”——“理论的价值与指导意义”等内容上。教材这样的编排体例,主要是从学理的逻辑上追求的是体系的完整性。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受课时等具体约束条件的限制,所有教材中的内容事实上是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一点不拉地全部讲授,而且面面俱到的讲授必然导致在教学中分不清重点与一般、精讲和泛讲的区别,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尤其是仅仅只有一二十分钟的教学比赛或教学展示,更是一个高度凝练与抽象的过程,面面俱到既讲不清楚也讲不完。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将重点放在对于理论内容的逐条的解读上,而应当放在对其精髓尤其是对于实践的指导上。昨天在与一位教师交流中,提到在竞赛中讲“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我的建议就不要把重点放在对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解读上,因为这些解释或解读,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具体的实践验证上早已经证明了,关键在于“精髓”的本质是什么?毛泽东思想为什么能够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就在于其全部的理论内容都渗透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精髓”,因为“精髓”是比骨骼、肌肉甚至血液更重要的内容,实事求是是真理性的体现、群众路线是价值性的体现、独立自主则是原则性的体现,同时也是同包括教条主义在内的错误进行斗争的结果。在讲授“新思想概论”中,不少教师往往忽略类似于“六个坚持”等方法的讲授,把鲜活的理论讲“僵硬了”。
上述问题就回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带有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的课程定位。只有在政治方向、思想内涵和理论逻辑上要真正把握好思政课的定位,教师自己要想清楚弄明白教材也好、课件也好背后的“支撑”,再将其转化为学生能听懂、愿意听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就是“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把“教学设计变成课堂设计”。从教学展示所呈现的一些材料看,我们的教师并没有跳出“教材的思路”,要么总在纠结如何在十分钟内容把本来要讲的九十分钟的内容压缩说完,要么就是围绕着教材的章节目设计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自我感觉挺新颖,但事实上还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材的变形。通过教学展示,真正需要提高的是思政课教师的“思考能力”“设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史”尤其是党史等基本素质和教学经历和人生阅历的积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