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容要求

时间:2023-05-19     来源:8188cc威尼斯     阅读0

为什么大中小学思政课要一体化?这里有国家政策的依据,但更根本上是人的品德发展规律的要求。品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品德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一规律鲜明地表现出阶段性。20世纪上半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岁或6—8岁),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在此基础上,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前习俗水平——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的阶段、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的阶段;习俗水平——以“好孩子”为定向的阶段、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的阶段;后习俗水平——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的阶段、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科尔伯格的学生吉姆·莱斯特(Jim Rest)把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论”改造为“道德图式论”,提出了个人利益图式、保持规范图式和后习俗图式的“新科尔伯格理论”。当然,这些理论反映的是人的道德认知发展,但足以说明,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连续过程,具有顺序性和进阶性。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人的品德发展阶段性的必然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就是以人的品德发展的阶段性为基础,以大中小学学段为经,以思政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为纬,形成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的全学段思政课程体系,表现为思政课各要素的一体化衔接,特别是相邻学段思政课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方面的一体化衔接。

一、课程性质一体化

一般认为,思政课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课程不称为思政课。例如,在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的开始阶段,小学低年段开设的是品德与生活课程、小学中高年段开设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初中阶段开设的是思想品德课程。这些课程注重儿童做人的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但是,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也是一体的。2019年,在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不仅有大学思政课教师参加,也有中小学德育课教师参加。总书记把所有学段的德育课教师都称为思政课教师,这意味着所有学段的德育课程都是思政课,这是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新定性。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本质上具有政治属性,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及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性质上是统一的、一脉相承的。思政课的性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统一要求,即指导思想的统一,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使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但在实践上具有差异性。比如说,相对而言,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较强,可以更多地使用“讲道理”的教育教学方式,故而大学的思政课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干巴巴地“讲道理”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即便对小学生“讲道理”,也要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道理讲活。小学生适合在生活中感悟、体验,在做中学,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思政课强调以少年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体验、行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课程目标一体化

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思政课的前提,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以贯之的目标,体现出课程目标的统一性。新时代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必须为实现这一目标打下良好的思想根基,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

教育目的必须转化为核心素养,才能在课程中得以落实。《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和进阶性。目前,大学思政课还没有核心素养的提法,也没有核心素养的标准。作为一体化设计,大学思政课应该续接中小学思政课,提出大学思政课的核心素养,以使核心素养统领、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

根据学段的不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将核心素养转化为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在学段核心素养中,体现出连续性和进阶性,突出不同学段的特殊性和重点。例如,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根据学段核心素养,进而提出课程的学段目标。目前,《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核心素养和学段核心素养,确立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高中和大学也需要按照这一思路,厘清本学段思政课的核心素养和总体目标、学段目标。这样就能建立一个以素养为导向的,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到核心素养、学段核心素养、学段课程目标等的体系,显示出课程目标的连续性、阶段性和整体性。

三、课程内容一体化

核心素养总体的统一性和学段的阶段性,落实在课程内容上,就是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和阶段性。思政课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无论哪个学段,在内容主题上应该是统一的。铸魂育人的思政课,从大的主题看,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基本内容。此外,还可以融入国家安全观教育、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主题。基本主题根据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体现出新要求、新特点。例如,在新时代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思政课内容的统一性体现在大主题上,主题的确立应与核心素养对应。比如,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需要道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等。当然,内容与素养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但必须保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相应的教育内容。

大主题是一级内容要求,每个主题下面有二级内容要求,二级内容要求下面再设置三级内容要点。大主题应该是统一的,但二级的内容要求和三级的内容要点,要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思维发展。二级、三级内容在不同学段不一定平均分配,有的内容在某个学段多些,在其他学段可能少些,这需要根据学段特征而定。例如,在小学阶段,道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的内容应该多些。随着年级的上升,这些内容相应减少,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增加。总之,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要按照品德发展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螺旋上升,逐层递进,做到步步高、步步深,构成“课程主题—学段内容—具体要点”的序列,保证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和进阶性,形成一体化的课程内容。

上述思路是一种思政课内容一体化的理想策略,鉴于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容已经确定,并体现在统编教材中,因此,现阶段可行的方法是,组织教师加强对现行教材的一体化研究,鼓励教师根据主题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使教材内容转化为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四川大学、成都树德中学、成都龙江路小学等学校的教师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提出了课程内容的五大主题。譬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主题,他们在这一主题下面设计了四个二级主题,分别是 “开天辟地——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救国伟业”“改天换地——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兴国伟业”“翻天覆地——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富国伟业”“惊天动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伟业”。然后,在每个二级主题下,根据大中小学学段的特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开天辟地——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救国伟业”中,小学确定了“感受新民主主义革命之难”,初中确定了“体会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拼”,高中确定了“感悟新民主主义之奇”,大学确定了“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必”。这样就形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一体化系列。

四、教学一体化

对于思政课一体化,我们探讨较多的是课程内容的一体化,却常常忽视了教学的一体化。实际上,如果没有教学一体化,或者是教学一体化处理不好,课程内容一体化也难以落地。思政课教学要遵循思政课教学的原则,在教学原则上保持一致性,大中小学要探索同一主题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方式,形成大中小学教学方式在各个学段的针对性。思政课教学一体化不是要求统一的教学方式,而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的统一,具体方式则可以丰富多样。

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思政课教学要遵循“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上“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教学规律的反映,适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我们应该按照“八个相统一”,结合各学段的特点,在教学中落实。例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坚持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对于思政课教学如何做,总书记提出两个原则性要求,即“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就是要靠理论本身说服人,增强理性说服力。他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道理,不是“硬灌输”,要把道理讲活,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道德发展中的困惑和问题。目前,小学、初中阶段的思政课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高中、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则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度较弱。思政课教学既要遵循学科的逻辑,把道理讲清楚,确保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使思政课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上有用、管用。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并不否定思政课的生活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小学思政课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多运用故事、游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思政课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引导他们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把讲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判断能力;高中思政课应该逐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知,把思政课的学习建立在理性思考上,以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理论;大学思政课应该以理性思考为主,强调讲道理,在学理上把道理讲深、讲透,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思政课要增强针对性,必须结合每个学段的特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实施精准化教学。

五、课程评价一体化

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不可小觑。在实践中,“怎么评”,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怎么教”“怎么学”。因此,科学的评价对于思政课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思政课评价又是一个难题。因为思想品德的发展是知情意行的综合体,评价道德认知容易,但评价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就很难。如果只评价道德认知,不评价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就会出现没有情感的认知,结果是口是心非、知行分离。盲目使用数字化的测量评价,又达不到德育的目的。思政课评价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学,而应该根据“大思政课”的理念,建立多主体广泛参与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思政课具有共同的要求,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思政课的评价对象指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就是思政课所要培养的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们具体体现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思政课评价以素养为导向,评价素养的发展状态、诊断发展中的问题。第二,思政课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淡化结果性评价的功利性。因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不是马上就能见效的,思政课的效果具有延时性和迟效性。所以,思政课不能强调即时评价,要立足过程性评价,把评价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开展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期终评价。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日常品行。第三,坚持评价的多元化。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不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思想品德表现在各个方面,要动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人员积极参与评价,把教师评价、学生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社区评价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从各个渠道全面观察和收集学生品德发展和日常行为表现,丰富评价内容,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第四,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价的目的不在于鉴别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在于发现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以评价的结果改进学习,同时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对于思政课来说,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学业质量。什么是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学业质量标准源于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达。学业质量标准是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经过不同课程内容学习之后,核心素养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所以,应该根据不同学段的特征,制定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学业质量标准。目前,《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学业质量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阶段。我们可以依据此思路,根据高中和大学思政课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结合高中、大学思政课的内容,确定其学业质量标准,作为思政课考试和评价的基本依据。通过研制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的一体化。



Baidu
sogou